代理模式:代理在RPC、缓存、监控等场景中的应用
# 48 | 代理模式:代理在RPC、缓存、监控等场景中的应用
前面几节,我们学习了设计模式中的创建型模式。创建型模式主要解决对象的创建问题,封装复杂的创建过程,解耦对象的创建代码和使用代码。
其中,单例模式用来创建全局唯一的对象。工厂模式用来创建不同但是相关类型的对象(继承同一父类或者接口的一组子类),由给定的参数来决定创建哪种类型的对象。建造者模式是用来创建复杂对象,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可选参数,“定制化”地创建不同的对象。原型模式针对创建成本比较大的对象,利用对已有对象进行复制的方式进行创建,以达到节省创建时间的目的。
从今天起,我们开始学习另外一种类型的设计模式:结构型模式。结构型模式主要总结了一些类或对象组合在一起的经典结构,这些经典的结构可以解决特定应用场景的问题。结构型模式包括:代理模式、桥接模式、装饰器模式、适配器模式、门面模式、组合模式、享元模式。今天我们要讲其中的代理模式。它也是在实际开发中经常被用到的一种设计模式。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# 代理模式的原理解析
代理模式(ProxyDesignPattern)的原理和代码实现都不难掌握。它在不改变原始类(或叫被代理类)代码的情况下,通过引入代理类来给原始类附加功能。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一下这段话。
这个例子来自我们在第25、26、39、40节中讲的性能计数器。当时我们开发了一个MetricsCollector类,用来收集接口请求的原始数据,比如访问时间、处理时长等。在业务系统中,我们采用如下方式来使用这个MetricsCollector类:
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 {
//...省略其他属性和方法...
private MetricsCollector metricsCollector; // 依赖注入
public UserVo login(String telephone, String password) {
long startTimestamp =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;
// ... 省略login逻辑...
long endTimeStamp =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;
long responseTime = endTimeStamp - startTimestamp;
RequestInfo requestInfo = new RequestInfo("login", responseTime, startTimestamp);
metricsCollector.recordRequest(requestInfo);
//...返回UserVo数据...
}
public UserVo register(String telephone, String password) {
long startTimestamp =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;
// ... 省略register逻辑...
long endTimeStamp =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;
long responseTime = endTimeStamp - startTimestamp;
RequestInfo requestInfo = new RequestInfo("register", responseTime, startTimestamp);
metricsCollector.recordRequest(requestInfo);
//...返回UserVo数据...
}
}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很明显,上面的写法有两个问题。第一,性能计数器框架代码侵入到业务代码中,跟业务代码高度耦合。如果未来需要替换这个框架,那替换的成本会比较大。第二,收集接口请求的代码跟业务代码无关,本就不应该放到一个类中。业务类最好职责更加单一,只聚焦业务处理。
为了将框架代码和业务代码解耦,代理模式就派上用场了。代理类UserControllerProxy和原始类UserController实现相同的接口IUserController。UserController类只负责业务功能。代理类UserControllerProxy负责在业务代码执行前后附加其他逻辑代码,并通过委托的方式调用原始类来执行业务代码。具体的代码实现如下所示:
public interface IUserController {
UserVo login(String telephone, String password);
UserVo register(String telephone, String password);
}
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 implements IUserController {
//...省略其他属性和方法...
@Override
public UserVo login(String telephone, String password) {
//...省略login逻辑...
//...返回UserVo数据...
}
@Override
public UserVo register(String telephone, String password) {
//...省略register逻辑...
//...返回UserVo数据...
}
}
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Proxy implements IUserController {
private MetricsCollector metricsCollector;
private UserController userController;
public UserControllerProxy(UserController userController) {
this.userController = userController;
this.metricsCollector = new MetricsCollector();
}
@Override
public UserVo login(String telephone, String password) {
long startTimestamp =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;
// 委托
UserVo userVo = userController.login(telephone, password);
long endTimeStamp =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;
long responseTime = endTimeStamp - startTimestamp;
RequestInfo requestInfo = new RequestInfo("login", responseTime, startTimestamp);
metricsCollector.recordRequest(requestInfo);
return userVo;
}
@Override
public UserVo register(String telephone, String password) {
long startTimestamp =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;
UserVo userVo = userController.register(telephone, password);
long endTimeStamp =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;
long responseTime = endTimeStamp - startTimestamp;
RequestInfo requestInfo = new RequestInfo("register", responseTime, startTimestamp);
metricsCollector.recordRequest(requestInfo);
return userVo;
}
}
//UserControllerProxy使用举例
//因为原始类和代理类实现相同的接口,是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
//将UserController类对象替换为UserControllerProxy类对象,不需要改动太多代码
IUserController userController = new UserControllerProxy(new UserController());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
65
参照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的设计思想,将原始类对象替换为代理类对象的时候,为了让代码改动尽量少,在刚刚的代理模式的代码实现中,代理类和原始类需要实现相同的接口。但是,如果原始类并没有定义接口,并且原始类代码并不是我们开发维护的(比如它来自一个第三方的类库),我们也没办法直接修改原始类,给它重新定义一个接口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该如何实现代理模式呢?
对于这种外部类的扩展,我们一般都是采用继承的方式。这里也不例外。我们让代理类继承原始类,然后扩展附加功能。原理很简单,不需要过多解释,你直接看代码就能明白。具体代码如下所示:
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Proxy extends UserController {
private MetricsCollector metricsCollector;
public UserControllerProxy() {
this.metricsCollector = new MetricsCollector();
}
public UserVo login(String telephone, String password) {
long startTimestamp =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;
UserVo userVo = super.login(telephone, password);
long endTimeStamp =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;
long responseTime = endTimeStamp - startTimestamp;
RequestInfo requestInfo = new RequestInfo("login", responseTime, startTimestamp);
metricsCollector.recordRequest(requestInfo);
return userVo;
}
public UserVo register(String telephone, String password) {
long startTimestamp =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;
UserVo userVo = super.register(telephone, password);
long endTimeStamp =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;
long responseTime = endTimeStamp - startTimestamp;
RequestInfo requestInfo = new RequestInfo("register", responseTime, startTimestamp);
metricsCollector.recordRequest(requestInfo);
return userVo;
}
}
//UserControllerProxy使用举例
UserController userController = new UserControllerProxy();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# 动态代理的原理解析
不过,刚刚的代码实现还是有点问题。一方面,我们需要在代理类中,将原始类中的所有的方法,都重新实现一遍,并且为每个方法都附加相似的代码逻辑。另一方面,如果要添加的附加功能的类有不止一个,我们需要针对每个类都创建一个代理类。
如果有50个要添加附加功能的原始类,那我们就要创建50个对应的代理类。这会导致项目中类的个数成倍增加,增加了代码维护成本。并且,每个代理类中的代码都有点像模板式的“重复”代码,也增加了不必要的开发成本。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?
我们可以使用动态代理来解决这个问题。所谓动态代理(DynamicProxy),就是我们不事先为每个原始类编写代理类,而是在运行的时候,动态地创建原始类对应的代理类,然后在系统中用代理类替换掉原始类。那如何实现动态代理呢?
如果你熟悉的是Java语言,实现动态代理就是件很简单的事情。因为Java语言本身就已经提供了动态代理的语法(实际上,动态代理底层依赖的就是Java的反射语法)。我们来看一下,如何用Java的动态代理来实现刚刚的功能。具体的代码如下所示。其中,MetricsCollectorProxy作为一个动态代理类,动态地给每个需要收集接口请求信息的类创建代理类。
public class MetricsCollectorProxy {
private MetricsCollector metricsCollector;
public MetricsCollectorProxy() {
this.metricsCollector = new MetricsCollector();
}
public Object createProxy(Object proxiedObject) {
Class<?>[] interfaces = proxiedObject.getClass().getInterfaces();
DynamicProxyHandler handler = new DynamicProxyHandler(proxiedObject);
return Proxy.newProxyInstance(proxiedObject.getClass().getClassLoader(), interfaces, handler);
}
private class DynamicProxyHandler implements InvocationHandler {
private Object proxiedObject;
public DynamicProxyHandler(Object proxiedObject) {
this.proxiedObject = proxiedObject;
}
@Override
public Object invoke(Object proxy, Method method, Object[] args) throws Throwable {
long startTimestamp =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;
Object result = method.invoke(proxiedObject, args);
long endTimeStamp =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;
long responseTime = endTimeStamp - startTimestamp;
String apiName = proxiedObject.getClass().getName() + ":" + method.getName();
RequestInfo requestInfo = new RequestInfo(apiName, responseTime, startTimestamp);
metricsCollector.recordRequest(requestInfo);
return result;
}
}
}
//MetricsCollectorProxy使用举例
MetricsCollectorProxy proxy = new MetricsCollectorProxy();
IUserController userController = (IUserController) proxy.createProxy(new UserController());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实际上,SpringAOP底层的实现原理就是基于动态代理。用户配置好需要给哪些类创建代理,并定义好在执行原始类的业务代码前后执行哪些附加功能。Spring为这些类创建动态代理对象,并在JVM中替代原始类对象。原本在代码中执行的原始类的方法,被换作执行代理类的方法,也就实现了给原始类添加附加功能的目的。
# 代理模式的应用场景
代理模式的应用场景非常多,我这里列举一些比较常见的用法,希望你能举一反三地应用在你的项目开发中。
# 1.业务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开发
代理模式最常用的一个应用场景就是,在业务系统中开发一些非功能性需求,比如:监控、统计、鉴权、限流、事务、幂等、日志。我们将这些附加功能与业务功能解耦,放到代理类中统一处理,让程序员只需要关注业务方面的开发。实际上,前面举的搜集接口请求信息的例子,就是这个应用场景的一个典型例子。
如果你熟悉Java语言和Spring开发框架,这部分工作都是可以在SpringAOP切面中完成的。前面我们也提到,SpringAOP底层的实现原理就是基于动态代理。
# 2.代理模式在RPC、缓存中的应用
实际上,RPC框架也可以看作一种代理模式,GoF的《设计模式》一书中把它称作远程代理。通过远程代理,将网络通信、数据编解码等细节隐藏起来。客户端在使用RPC服务的时候,就像使用本地函数一样,无需了解跟服务器交互的细节。除此之外,RPC服务的开发者也只需要开发业务逻辑,就像开发本地使用的函数一样,不需要关注跟客户端的交互细节。
关于远程代理的代码示例,我自己实现了一个简单的RPC框架Demo,放到了GitHub中,你可以点击这里的查看。
我们再来看代理模式在缓存中的应用。假设我们要开发一个接口请求的缓存功能,对于某些接口请求,如果入参相同,在设定的过期时间内,直接返回缓存结果,而不用重新进行逻辑处理。比如,针对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需求,我们可以开发两个接口,一个支持缓存,一个支持实时查询。对于需要实时数据的需求,我们让其调用实时查询接口,对于不需要实时数据的需求,我们让其调用支持缓存的接口。那如何来实现接口请求的缓存功能呢?
最简单的实现方法就是刚刚我们讲到的,给每个需要支持缓存的查询需求都开发两个不同的接口,一个支持缓存,一个支持实时查询。但是,这样做显然增加了开发成本,而且会让代码看起来非常臃肿(接口个数成倍增加),也不方便缓存接口的集中管理(增加、删除缓存接口)、集中配置(比如配置每个接口缓存过期时间)。
针对这些问题,代理模式就能派上用场了,确切地说,应该是动态代理。如果是基于Spring框架来开发的话,那就可以在AOP切面中完成接口缓存的功能。在应用启动的时候,我们从配置文件中加载需要支持缓存的接口,以及相应的缓存策略(比如过期时间)等。当请求到来的时候,我们在AOP切面中拦截请求,如果请求中带有支持缓存的字段(比如http://…?..&cached=true),我们便从缓存(内存缓存或者Redis缓存等)中获取数据直接返回。
# 重点回顾
好了,今天的内容到此就讲完了。我们一块来总结回顾一下,你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。
1.代理模式的原理与实现
在不改变原始类(或叫被代理类)的情况下,通过引入代理类来给原始类附加功能。一般情况下,我们让代理类和原始类实现同样的接口。但是,如果原始类并没有定义接口,并且原始类代码并不是我们开发维护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可以通过让代理类继承原始类的方法来实现代理模式。
2.动态代理的原理与实现
静态代理需要针对每个类都创建一个代理类,并且每个代理类中的代码都有点像模板式的“重复”代码,增加了维护成本和开发成本。对于静态代理存在的问题,我们可以通过动态代理来解决。我们不事先为每个原始类编写代理类,而是在运行的时候动态地创建原始类对应的代理类,然后在系统中用代理类替换掉原始类。
3.代理模式的应用场景
代理模式常用在业务系统中开发一些非功能性需求,比如:监控、统计、鉴权、限流、事务、幂等、日志。我们将这些附加功能与业务功能解耦,放到代理类统一处理,让程序员只需要关注业务方面的开发。除此之外,代理模式还可以用在RPC、缓存等应用场景中。
# 课堂讨论
除了 Java 语言之外,在你熟悉的其他语言中,如何实现动态代理呢?
我们今天讲了两种代理模式的实现方法,一种是基于组合,一种基于继承,请对比一下两者的优缺点。
欢迎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思考,如果有收获,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。
# 精选评论
点击查看
争哥的专栏,真的是太影响我了,每个设计模式都贴近实战,无比通透,今年我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,我要把23种设计模式,都用在项目中。
动态代理有两种:jdk动态代理和cglib动态代理。
组合模式的优点在于更加灵活,对于接口的所有子类都可以代理,缺点在于不需要扩展的方法也需要进行代理。
继承模式的优点在于只需要针对需要扩展的方法进行代理,缺点在于只能针对单一父类进行代理。
2
3
1. .net支持反射和动态代理,所以实现方式和java类似;golang目前看到的都是习惯使用代码生成的方式来达成,根据已有代码生成一份加壳代码,调用方使用加壳代码的方法,例好:easyJson给类加上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功能;gomock生成mock代理。
2. 组合与继承的优缺点:
没有绝对的优缺点,要看场景比如:
当被代理的类所有功能都需要被代理时,使用继承方式就可以编译器检查(被代理类修改时编译期就可以检查出问题);
当被代理的类只是部分功能需要被代理时,使用组合方式就可按需代理,但是如果原来不需要的,后来也需要了就比较尴尬了。
继承可能会让代理类被迫实现一些对代理类来说无意义代码,继承方式对代理类的侵入比较大,而组合的侵入影响比继承可控。
2
3
4
5
6
C#中可以通过emit技术实现动态代理。
基于继承的代理适合代理第三方类,jdk中的动态代理只能代理基于接口实现的类,无法代理不是基于接口实现的类。所以在spring中有提供基于jdk实现的动态代理和基于cglib实现的动态代理。
2
是时候展示我动态语言Python的彪悍了,通过__getattribute__和闭包的配合实现,其中有个注意点就是在获取target时不能使用self.target,不然会递归调用self.__getattribute__导致堆栈溢出:
class RealClass(object):
def realFunc(self, s):
print(f"Real func is coming {s}")
class DynamicProxy(object):
def __init__(self, target):
self.target = target
def __getattribute__(self, name):
target = object.__getattribute__(self, "target")
attr = object.__getattribute__(target, name)
def newAttr(*args, **kwargs):
print("Before Calling Func")
res = attr(*args, **kwargs)
print("After Calling Func")
return res
return newAttr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请问 如果对于业务方法 有多个非业务功能 比如metrics, logging还有其他的 应该实现在一个代理class里?还是一个filter chain里?
java中,动态代理的实现基于字节码生成技术(代码里就是newProxyInstance片段),可以在jvm运行时动态生成和加载字节码,类似的技术还有asm,cglib,javassist,平时编译java用的javac命令就是字节码生成技术的"老祖宗"
java中用到字节码生成技术的还有JSP编译器.AOP框架,反射等等
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第三版里对动态代理的描述:
动态代理中所说的"动态",是针对使用Java代码实际编写了代理类的"静态"代理而言的,它的优势不在于省去了编写代理类那一点编码工作量,而是实现了可以在原始类和接口还未知的时候,就确定了代理类的行为,当代理类与原始类脱离直接联系后,就可以很灵活的重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之中
2
3
4
5
老师好,有个地方不太明白,请指点下。
Spring框架实现AOP的时候是在BeanFactory中生成bean的时候触发动态代理替换成代理类的么?
如果我们自己想对某个Controller做代理的时候要怎么处理呢?一般是用@Controller注解某个Controller的,而且这个Controller不会实现接口。
谢谢老师!
2
3
4
感谢争哥,今天终于学会了“动态代理”
还是要动手试试,代码在这是 https://bit.ly/37UqLNf
学有余力的小伙伴,附上一些资料吧:
https://docs.oracle.com/javase/8/docs/technotes/guides/reflection/proxy.html
https://www.baeldung.com/java-dynamic-proxies
2
3
4
5
6
@Aspect
@Component
public class CacheAspect {
@Pointcut("execution(* com.example.demo.controller..*(..))")
public void controller() { }
@Around("controller()")
public Object around(ProceedingJoinPoint point) throws Throwable {
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= ((ServletRequestAttributes) RequestContextHolder.getRequestAttributes()).getRequest();
Map<String, String[]> parameterMap = request.getParameterMap();
Object retVal = null;
if (parameterMap.containsKey("cached") && parameterMap.get("cached")[0].equals("true")) {
// parameterMap
System.out.println("get data from cache");
retVal = 1; // 省略从cache获取值
} else {
Object[] args = point.getArgs();
retVal = point.proceed(args);
}
return retVal;
}
}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第一,性能计数器框架代码侵入到业务代码中,跟业务代码高度耦合。如果未来需要替换这个框架,那替换的成本会比较大。 -- 谁可以帮忙解释一下为什么替换成本较大?如果在代理类中调用计数器框架,后面如果更换计数器框架,则代理类中也需要修改,替换成本和不使用代理类也没有看出区别。
课堂讨论:
2.我们今天讲了两种代理模式的实现方法,一种是基于组合,一种基于继承,请对比一下两者的优缺点。
使用继承方式实现代理模式是一种折衷做法:原则上proxy和client对象并不是严格的is-a关系, 业务变动会导致client类和proxy类必须一起修改, 耦合严重.
使用组合的方式实现代理模式才是正派用法. client和proxy职责分离, client类甚至可以包装多层代理!你细品.
2
3
4
5
6
7
笔记:
- 什么是代理模式:它在不改变原始类(或叫被代理类)代码的情况下,通过引入代理类来给原始类附加功能。
- 代理模式得实现:
- 静态代理
1. 实现被代理对象口: 要求被代理类和代理类同时实现相应的一套接口,通过代理类调用重写接口的方法,实际上调用的是原始对象的同样的方法。
2. 继承被代理对象:代理类继承原始类,然后扩展附加功能。
- 动态代理 : 在运行的时候,动态地创建原始类对应的代理类,然后在系统中用代理类替换掉原始类。
1. jdk动态代理是利用反射机制生成一个实现代理接口的匿名类,在调用具体方法前调用InvokeHandler来处理。
2. cglib动态代理是利用asm开源包,对被代理对象类的class文件加载进来,通过修改其字节码生成子类来处理。
2
3
4
5
6
7
8
9
10
11
1. java和.net通过反射实现动态代理,其它语言比如python可以用自省来实现,本质都是利用类的metadata进行编程。
2. 组合的方式创建代理类显得更轻量和灵活,继承的层次多了,有时候会不太理解逻辑,方法不停的给override。
2
设计模式_48:
我怎么感觉在代理这种用法中,组合的方式完胜呢。
2
3
打卡
一、使用场景:
1)务系统中开发一些非功能性需求,比如:监控、统计、鉴权、限流、事务、幂等、日志。我们将这些附加功能与业务功能解耦,放到代理类统一处理;
2)在 RPC、缓存等应用场景;
二、实现方式:
1)代理类和原始类实现同样的接口,通过委托的方式调用原始类;
2)通过继承扩展附加功能;
3)动态代理方式,运行的时候动态地创建原始类对应的代理类(相对1、2中的静态代理,不需要针对每个类都创建一个代理类);
2
3
4
5
6
7
8
python的装饰器是不是代理模式